当“投行优等生”突然变成“监管反面教材”,中信建投这波“冰火两重天”的操作堪称年度魔幻现实主义大戏。一边在2025半年报里晒出主承销675亿的“硬核成绩单”,另一边保荐代表人却像在玩“踩雷大闯关”,8人集体被列入C类“处罚黑名单”。这波“业绩冲天、合规坠地”的魔幻操作,是中信建投在投行业务高速扩张中积累的深层矛盾。
从国遥股份IPO撤单到安凯特项目财务披露失准,从青岛中加特电气项目撤回到多起自律处罚,中信建投的保荐履职能力正受到监管层与市场的双重拷问。当“零容忍”监管利剑高悬,这家投行巨头的“发展困局”已然浮出水面。
保荐项目频现“带病闯关”
先看“闯关”名场面,国遥股份IPO项目堪称“教科书级翻车”。9月26日,深交所对中信建投保荐代表人陈强、赵亮实施自律处罚,将其列入C类(处罚处分类)名单。这起由国遥股份IPO撤回引发的处罚,揭开了中信建投投行业务系统性问题的冰山一角。
该公司在2023年6月28日向深交所递交创业板IPO申请,计划募资7.64亿元,却在2024年6月22日主动撤回申请。深交所现场检查发现,国遥股份在同业竞争、关联交易、业务合规性等核心环节存在重大信息披露缺陷,而保荐机构中信建投未能履行“看门人”职责。
监管层这波“零容忍”操作,直接让中信建投保代们成了“处罚榜常客”。2025年7月29日,中信建投另两名保代刘奎波、吕岩因安凯特IPO项目被上交所监管警示。该项目中,保荐团队对废料销售内部控制的尽调不充分,导致收入跨期、研发费用归集错误等财务问题未被及时发现。更早的5月24日,胡松、于雷因青岛中加特电气IPO项目撤回被深交所处罚。该项目在2024年8月终止后,监管调查发现其招股书存在虚假陈述嫌疑。
据统计,2025年至今已有73名保荐代表人遭自律监管,中信建投与中信证券各8人并列受罚人数榜首。高频次处罚背后,是监管层对“带病闯关”行为的零容忍。证监会数据显示,2024年全年因现场检查发现问题的撤回项目,保荐机构与发行人平均被追责率达68%。
紫晶存储案更暴露出中信建投内部治理的深层危机。2024年11月4日,上交所对时任投行深圳部负责人李波、内核责任人董贵欣、质控责任人张华予以通报批评,两名保代刘能清、邱荣辉被“拉黑”三年。
调查显示,中信建投在紫晶存储IPO中未核查销售合同异常、未识别关联方资金往来,甚至未按既定程序走访重要客户。系统性失职导致紫晶存储上市后迅速业绩“变脸”,2021年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,最终因欺诈发行被强制退市。
“冲量”或难以为继
别看中信建投2025半年报“钞能力”拉满,营业收入107.4亿,净利润45.09亿,投行手续费11.23亿,同比增长12.09%,主承销金额675亿,IPO再融资玩得飞起,但细品之下,这波“狂飙”背后藏着不少“暗雷”。
从半年报数据看,其投行业务收入高度依赖股权再融资项目——590.6亿元的再融资规模远超IPO业务的84.6亿元。“重再融资、轻IPO”的业务结构,在监管趋严、IPO审核收紧的背景下,可能蕴含风险。当市场环境变化导致再融资需求萎缩,中信建投是否具备足够的业务韧性?
更扎心的是信任危机。2025年上半年撤回的IPO项目中,43%存在保荐机构尽调不充分问题。中信建投保荐的12个撤回项目,平均问询回复时间长达187天,比行业平均多出67天。市场直接用脚投票——二季度IPO项目储备量较2023年同期下降25%,而竞争对手中信证券、中金公司却分别增长18%和12%。更严峻的是,其保荐的再融资项目平均融资成本较行业高0.3个百分点,反映出市场对其专业能力的质疑。
当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12.09%时,保荐代表人被罚人数却高居行业首位。“业绩增长”与“合规风险”的并存,恰似硬币的两面——既展现了中信建投在市场竞争中的进取姿态,也暴露出其在合规管理上的短板。
中信建投的合规困境,本质上是行业“重规模、轻内控”发展模式的缩影。在2024年市场寒冬中,其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曾锐减61.55%,自营业务增幅仅4.66%,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2025年上半年虽实现业绩反弹,但监管层的“零容忍”态度正倒逼其转型。
2024年4月,证监会修订《上市证券公司监管规定》,明确要求券商“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“,聚焦服务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,严控资本消耗型业务。新规直接冲击中信建投的传统优势领域——其股权融资业务中,资本密集型项目占比高达70%,而轻资产业务如财富管理、资管收入占比不足30%,结构失衡在监管新规下难以持续。
面对“业绩狂飙”与“合规坠地”的冰火两重天,中信建投开始上演“变形记”。在宁德时代港股IPO项目里,其作为联席保荐人深度参与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整合;在财富管理端,通过“多资产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”提升客户粘性,证券研究报告发布量同比增长20%,主经纪商系统存续客户数量增加20.97%。
但转型路上“坑”也不少。今年2月原董事长职位空缺,中信银行原行长刘成接任,这位“风控老将”能否把“严格防守”经验移植到投行业务,还得打个问号。
当“规模至上”遇上“零容忍监管”,当“冲量模式”碰上“质量竞争”,头部券商也得重新学“走路”。毕竟在资本市场,业绩增长和合规风控从来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须同时答好的必答题。至于中信建投能否破局?且看它如何在“合规紧箍咒”下跳出“质量突围”的华尔兹。
正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